"獨家 | 交易額190億的海上鮮爆數據造假:“只有10%交易是真的”"

鉛筆道記者 | 繹 心

“5.4億交易流水,買家僅23位,賣家43位,且其中有19位重名。”

“在海上鮮平臺上,大概有10%的交易數據是真實的。”

“投資盡調階段,海上鮮會花2000元雇漁船,船長由員工扮演。”

… …

近日,“海上鮮”數位前員工向鉛筆道爆料,公司的交易數據可能造假。而就在此事發生的幾天前,它才宣佈獲得殼牌戰略融資。海上鮮,成立於2015年,一家為海鮮買賣家提供撮合服務的交易平臺,累計已融資約5億元,資方陣營包含殼牌、順為、元璟資本等。

該前員工向鉛筆道提供的一份其業務大區子公司的交易記錄文件,文件顯示,從2018年9月到2019年9月一年之內,公司累計發生1016筆交易,流水5.4億元。這1016筆交易記錄中僅由43個賣家和23個買家構成,並且其中有19人姓名重合,涉嫌刷單交易。

“海上鮮”曾對外宣稱,公司覆蓋沿海3萬多艘漁船和1萬下游買家。另據其資方卓爾集團官網顯示,海上鮮2017年交易額約31.6億元。據其在Boss直聘、前程無憂發佈的官方招聘信息顯示,平臺累計交易額超190億元。

還有員工稱,海上鮮在投資盡調階段,多次花錢雇佣漁船、船員進行“表演”,每條船隻用花費2000元,其宣傳中常常稱道的平臺上的漁船量和賣家數據也存在捏造,很多漁船信息和採購商數據都是從第三方購買獲取。

在海上鮮的商業模式里,除了B2B平臺的交易信息費,平臺還通過供應鏈金融獲取中間利潤。員工表示,由於作為金融徵信的交易數據存在可能大規模造假行為,海上鮮平臺的壞賬率超過10%。

5年前,農產品交易撮合平臺“一畝田”因數據造假、誇大業績,引起業界震動。為了性感數據,B2B平臺越來越追求“唯快不破”。創業路上,最難走的道路就是捷徑,一旦東窗事發,可能給企業帶來毀滅性打擊。

註:本文內容主要來自鉛筆道記者採訪和網絡公開信息,論據難免偏頗,不存在刻意誤導。

交易數據:5億流水23位買家 19人重合

“海上鮮平臺的B2B交易數據幾乎90%造假。”近日,海上鮮前員工李新(化名)向鉛筆道爆料了在公司任職期間的發現。

另有公司前員工王力(化名)向鉛筆道提供了一份《海上鮮某省交易數據》的文件,內容是從2018年9月到2019年9月這一年來該分公司的1016條交易數據。

從鉛筆道記者獲取的截圖來看,數據來自海上鮮CRM系統後臺。數據顯示,這一年中,海上鮮在該業務大區的交易流水達54287萬,累計交易筆數1016筆。關鍵之處在於,這1016筆交易僅由43位賣家、23位買家組成,且賣家和買家中又有19人姓名重合。

然而,根據公開信息顯示,海上鮮曾宣稱在全國10多個港口進行佈局,連接3萬多條漁船和1萬下游買家。

“這一直是海上鮮較為核心的業務區域,幾乎占到了全部業務量的25%。既然號稱有3萬漁船和1萬下游採購商,怎麼可能一個省的交易量都是在三四十個人之間完成。”王力介紹,很多交易都是從A到B,又從B到C,又從C到A,是典型的刷單套路。

“就連其餘姓名不重合的訂單也是由公司業務員進行刷單完成。” 王力向鉛筆道坦言,在海上鮮做業務員時,他也曾在公司的要求下為了完成公司的任務而去刷單。因為刷單需要交易雙方的真實姓名信息,他沒少用自己親戚的身份證件進行操作。

更為奇怪的是,他提供的這一年的交易數據全部來自海上鮮該分公司的一名姓呂的業務員。

“這名業務員現在也只有22歲,完成這些業務的時候約20、21歲,還被當作公司的優秀業務員進行表彰。”王力表示,一個20歲不到的“98後”,而且不是本地人,還是當年從外地招聘來的,一個人完成價值5億的交易量難度很大。

他解釋,因為漁業,尤其是沿海的鮮漁行業,業務員要與當地的漁民頻繁打交道,需要很強的本地資源關係,外地人沒有一定之間的相處,連當地方言都搞不清楚。很多漁民也更願意與本地人打交道,這樣交易會更加安全可靠。

“一個20出頭初出茅廬的外地人,1年做出這樣的業績,基本上是超出常人所為。”從王力提供的交易數據可見,每筆交易數據的間隔幾乎不超過兩分鐘,很多筆交易都是同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連續下單。

王力解釋,連續下單也與刷單有關。很多漁產品交易,通常一筆訂單都可以達到兩三百萬元,而海上鮮的這些交易每筆交易有的只有二三十萬,多的也就七八十萬。“因為就算是刷單的話,也是模擬的真實的購買支付的路徑,因為公司給每個刷單的人頭只提供了幾十萬的資金,所以只能重覆來回刷,才能完成公司要求的業務量。”

海上鮮交易後臺截圖(王力提供)。

據李新和王力介紹,海上鮮之所以從事刷單,與其B2B撮合交易平臺的商業模式有關。

據天眼查顯示,海上鮮成立於2015年2月,是國內一家“北斗+互聯網+漁業”的一站式漁業綜合服務平臺,總部位於寧波,致力於對傳統漁業進行升級改造。其商業邏輯是省去漁船與商戶之間的中間商,直接對接供貨商和採購商,為雙方搭建平臺提供服務,從中收取服務費、廣告費。

除了B2B交易,供應鏈金融也是海上鮮的重要業務。海上鮮通過與銀行合作開展金融借貸業務,簡單來說,就是客戶如果想要從銀行獲得貸款,就需要在海上鮮交易平臺上產生真實的訂單和數據,基於這些訂單作為背書,銀行才會為貸款方提供金融服務,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和交易閉環。

其實,海上鮮的這一商業邏輯並沒有問題。但問題是想要在海上鮮平臺上獲取貸款,貸款人員就要在平臺上有數倍的交易金額,但他們並不具備向銀行提供真實流水的能力。

李新表示,在海上鮮平臺上,大概有10%的交易數據的是真實的,但這些交易數據並非來自海上鮮宣稱的冰鮮交易,而是以青占魚、炸彈魚、阿根廷魷魚等大宗凍品為主。“冰鮮供應鏈長,價格波動大,且運輸和交易過程中容易產生耗損,銀行很難為這類商品提供貸款。”

“海上鮮想要靠供應鏈金融業務盈利,就只能與有借貸需求的客戶玩起了刷單模式。”李新表示,例如A公司想從海上鮮借貸100萬,就必須在交易環節中在海上鮮平臺上提供幾倍也就是幾百萬的交易流水,從而形成了海上鮮這一併不怎麼高級的刷數據流程。簡單來說,就是通過A轉賬B,B轉賬C,C再轉給A的刷單方式。

李新和王力表示,海上鮮各個分公司之間的操作幾乎一樣,都是靠著這種“A-B-C-A”模式互刷訂單,構成數億交易的流水假象。“這在海上鮮幾乎是公開的秘密。”

金融數據:刷單是為拉動借貸 壞賬率或超10%

按照海上鮮對外宣稱的數據顯示,平臺上下游總計有3萬艘漁船(占全國相應總量的20%)與1萬多採購商。按理說,海上鮮並不缺貸款用戶,為何還要“幫”他們做流水呢?

“因為海上鮮這種漁船、供應鏈形成的線上交易根本沒人用。”王力解釋,漁船的海鮮交易往往有根深蒂固的線下關係,通常都是黃牛們壟斷整個市場。因為漁船出海回來時,海貨總有好有壞、有多有少,但黃牛們不管漁船收穫好、壞、多、少,都以一個相對合理的價格進行收購,保持與漁船間的長期聯繫。

同時,黃牛甚至給予漁船提供更複雜的服務,包括油料供給、資金墊付、碼頭事務辦理等。而海上鮮向漁船收購海貨,只收購質量更好的漁貨。因此,單靠一些流量設備,根本無法撬動這一市場。

王力透露,海上鮮為了打造好整個刷數據鏈路,更好地與貸款用戶構建緊密聯繫,還有相應的降息活動,以此鼓勵用戶刷單和借貸。

海上鮮業務內部群截圖。

上圖顯示,今年3月6日,在海上鮮業務內部群里,市場負責人發佈了一個降息政策,並且要求每個業務員每個月都要完成300萬代收代付(代收代付是指在平臺上完成的買賣雙方的交易量),否則會扣300元工資。

質押業務客戶降息政策。

按其降息政策內容顯示,以用戶有100萬質押貸款為例,累計線上代收代付1800萬,能享受0.9%的利息;代收代付金額、借貸周期內新增客戶數、借貸周期內交易客戶數都達到要求,能給予100%降息;拉新也能得到降息,比如200萬的質押業務,做了1200萬流水,新增客戶數為2,交易客戶數為10,月息0.95%。

該降息政策還強調,2020年開始,所有的質押業務均對接到銀行,銀行要求客戶提供半年的流水,該客戶是否優質,就看該客戶在海上鮮平臺上半年的交易量是否達到了一個標準。

“簡單來說,就是為了防止刷單客戶的重覆,讓客戶找更多的下家進行刷單,為了讓客戶多刷單還給出了優惠利率。”李新總結。

那麼,刷單造假到底是個別員工所為,還是公司授意?王力表示,明顯是後者。他表示,這些數據的造假程度過於明顯,即便是最初級的財務審核人員也能夠看的出來。如果沒有公司的授意,根本不可能。

另外他表示,在日常的業務聯繫中,公司市場負責人在公開的微信和溝通記錄中雖然從來沒有直接表明要求業務員刷單來完成業務量,但是卻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了暗示。比如在一份內部文件中,就告訴大家如何鑒定哪些是刷單數據,不要出現怎樣的訂單,等等。

“之前的訂單數據太假了,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來,所以公司才會提高‘刷單’的要求,這就需要員工找更多的人頭去刷單。”王力解釋。

這是一份內部教大家避免刷單數據的文件。

當然,作為B2B撮合交易平臺,海上鮮似乎也怕擔責。

一方面,海上鮮業務員存在一定風險。上述業務員王力表示,公司的借貸用戶擔保人都是公司業務員,他曾經找來的有借貸需求的擔保人就是他的名字。很多員工離職時也因此與公司產生了糾紛,畢竟如此多貸款的擔保人姓名都是業務員本人。

另一方面,海上鮮想要通過合同將買賣雙方的交易做得幾乎沒有任何風險控制,甚至對於商品的品質、數量等問題均不負責任。

海上鮮與採購商的合同截圖。

上述委托協議合同中的4.3顯示,海上鮮無需對買賣交易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其他費用和產生的糾紛承擔責任,同時要客戶承諾與第三方之間任何糾紛包括貨物質量、數量等均不得牽涉海上鮮。

李新介紹,這不應該是一個撮合交易平臺該有的規定。“這也是因為大家都知道用戶是在刷單,海上鮮也怕對方真的向公司要貨物。”

對此,鉛筆道詢問從事B2B撮合交易平臺的創業者,對方表示,一般平臺會有一些責任,並不會在合同中如此規定。就像用戶在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買東西,產品出現問題,找賣家不能解決問題,用戶也會找電商。

據李新瞭解,因為借貸是建立在刷單交易基礎之上的,所以導致海上鮮的壞賬率不低,超過10%。“正常借貸用戶會直接向銀行提出貸款,只有那些手裡缺少抵押物,如房產、廠房、漁船等,甚至經營出現問題的企業、中間商,才會通過海上鮮貸款,讓他們還款當然很難。”

盡調數據:2000元雇1條漁船 員工扮演船長

除了交易數據造假,爆料員工表示,海上鮮公司在融資環節中可能存在盡調造假的情況。

“最可怕的是,海上鮮在融資時,也存在數據造假的情況。”據李新透露,在投資盡調階段,海上鮮會花2000元雇佣漁船,船長由對公司業務瞭解的海上鮮員工扮演,向投資人介紹具體情況。船員和“採購方”則來自家中有漁船的朋友等。

市面上有偽造漁船數據的成熟做法。他表示,因為並不是很秘密的東西,很多機構手中都有著大量的漁船數據,海上鮮只需要向特定機構支付一定的費用,就可以直接拿來使用。

李新介紹,2015年9月海上鮮平臺初上線時,業務數據還可以,也能吸引資本眼光。當時團隊利用正在民用化的北斗衛星系統,研發“海上Wi-Fi”終端和App,幫助出海的漁民解決因沒有手機信號覆蓋的失聯問題,併為他們每日播報岸上市場價格及海上各大漁場天氣預報。

同時,通過低價補貼漁民,批量安裝基於北斗衛星系統開發的海上WIFI通信終端和手機APP,支持漁民海上通信以及上網,海上鮮確實擁有了第一批客戶。

而今5年時間過去,海上WiFi通信迎來了較快發展,海上鮮曾經的獲客利器——北斗的WIFI設備逐漸被市場淘汰。

目前,海上WiFi的主流是基於Ka/ku波段的衛星寬帶設備,較前一代產品而言,功能更加豐富:漁民在海上能實現手機及其他移動設備的諸多功能,如看劇、看新聞、即時通信等。

而在新一代衛星寬帶設備方面,海上鮮也並不生產設備,而是部分品牌的代理。李新表示,海上鮮宣稱這些設備為公司研發,其實不然。在銷售環節,公司也做得比較輕。“整個海上鮮設備銷售部只有1名員工。”

王力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3萬漁船”、“1萬採購商數據”等數據不太可能。

據天眼查等公開資料顯示,海上鮮已披露融資金額約4.2億元。據官網信息顯示,天使輪、A輪、B輪合計約1億元,另加戰略輪,總融資額接近5億元。

據瞭解,海上鮮先後完成了6輪累計近5億元的融資,股東背景包含順為資本,元璟資本、波導股份、中農網、樂業控股等上市公司和一線知名基金等,最近一筆融資是在今年4月份,來自殼牌中國的戰略投資,上一筆是2019年12月,獲得由江蘇大河控股投資公司、新農投、成都創投、沛坤資本的1.5億元C+輪融資。

李新表示,從2018年5月的C融資之後,海上鮮基本上已經很難從資本市場上獲得資金,所謂的C+輪融資也已經沒有市場化投資機構的身影,很多都是來自於股東運作的資金。而現在的海上鮮,也在試圖講“新的故事”,開始瞄準了與漁業相關的海上能源供應行業。

對於融資所獲得的資金,李新透露,公司主要用在買理財上,其次是企業放貸,也就是所謂的供應鏈金融。“因此,刷數據也成了海上鮮模式成功的關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