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的99種死法(3):並行業務太多"

雖然所謂「多種經營」對於大型企業來說,是一種很常見的擴展生意的方法。但這適用於大企業,對於大多數在起步階段的創業公司來說,專註於一件事情做,把資源放在最有希望的事情上面,才有可能換來發展。

並行業務太多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不僅僅是在創業過程中,在一般的團隊管理、產品策劃、產品運營過程中,也很常見。這種思維方式的傾向性,也是很多初學者和初創者都會掉進去的深坑。

這個問題具體的邏輯是這樣的:

所有資源都是有限並且稀缺的(經濟學基本假設),對於創業公司來說,這一條更加明顯。但由於種種原因,例如戰略方向不清晰,商業模式不明確,誘惑太多,想法總變等等,很多創業公司會試圖並行做很多項目。本來相對於大公司來說,大多數創業公司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品牌等等方面,就弱不禁風,再這麼盲目的上很多項目,很快,公司就被壓垮了。

01 曇花一現的愛多VCD

在廣大80後和早期90後的記憶中,或許還存在著「VCD」這種東西,在當年,俗稱「影碟」。以一張光盤為載體,可以存儲電影、電視劇、MTV等視頻內容。

VCD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年代里,很大程度上充當了「小鎮青年」們瞭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很多當年經典的港臺電影電視劇,例如《古惑仔》、《流星花園》、《大話西游》等,都是通過VCD傳遍了大江南北。

廣東中山愛多電器公司是這場大潮最大的幕後推手之一。當年,愛多的創始人胡志標看重了盜版VCD的在國內的廣闊市場,湊了一點兒錢,買了零件,在廣東中山市東升鎮的小作坊中,組裝出了他的第一臺VCD播放機。據說「愛多」的名字是源於張學友當年的「新歌」《每天愛你多一點》。

後來,愛多VCD熱賣,浪潮席卷全國。胡志標趁熱打鐵,花費450萬元巨款(當年愛多公司一年的全部利潤),請成龍拍攝了廣告片。後來又砸重金奪得了當年中央電視臺廣告「標王」稱號,把電視廣告掛上了央視。愛多和他的經銷商在那幾年賺得盆滿缽滿,但喪鐘也隨之敲響。

獲得巨大成功的愛多公司開始大肆擴張,對於一個組裝零配件出身的團隊,他們並沒有特別清晰的總結出自己的優勢在什麼地方。它的業務貿然的擴張到了音像製品、影視節目製作、線下零售等等,由此也砸下去了大量的資金。加上競爭策略問題(貿然與江蘇新科開戰,以及「超級VCD」之爭),活活的拖垮了這家公司。

當然,愛多的倒閉有多種原因,但業界分析認為,其在巔峰時期的盲目擴張,特別是盲目的進入多個自己並不熟悉和擅長的領域,是導致最終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02 住在地下室做電商夢的總經理們

這是一個我上大學時遇見的有趣案例,聽起來很魔幻現實主義,您就當聽一樂就行。這個故事,我在《解構產品經理》這本書中也有寫過。

大三那年,我打算在大學所在的城市找一些互聯網方面的兼職工作。有一次面試,七拐八拐找到的地址,是一棟居民樓的地下室。

講明來意,一位中年人將我迎進門。室內擺放著幾臺電腦和辦公桌椅,挺整齊的,另外有一位小哥也站起來。他們自稱是這家公司的「總經理」與「副總經理」。聽起來跟我現在的情況差不多。

簡單交流之後,經理們開始給我講他們的宏大構想,非常魔幻。

這家公司是當地一家工業生產和銷售企業的老闆,本著「多種經營」的思路投資開設的一家公司。該老闆有一家大型設備生產企業,有一家大型的農業機械銷售企業,還有一些七七八八的其他產業。老闆可能是常年搞生產銷售有點兒膩了,一定要讓這家公司探索一些「新潮的」、「酷炫的」業務。眼前的這兩位「經理」過去三個月的時間,主要就是在幫老闆探尋可以做的業務。並且「收穫頗豐」。

對於一家大型企業來說,這倒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對於眼前這家剛成立的,只有兩名員工的創業公司來說,這樣的思路則相當於是在死亡的邊緣試探。

總經理告訴我,他們打算同時做三大核心業務,分別是:

第一個,面向高檔寫字樓和飛機的DM直投雜誌。就是那種前幾年,你有時會在一些公共場所,例如公交車座椅,賓館大廳沙發上看到的那種,以廣告為主,以文章內容為輔的沒有刊號的小冊子。因為這種冊子不是公開出版物,沒辦法公開發行,所以採用的方式是直接投放到有合作的線下載體(例如公交車)上面。稱之為DM(Direct Mail)直投。你現在依然可以在飛機的后座、機場貴賓廳等場所,看到這類雜誌,只是現在的雜誌不論其設計還是內容,都已經比當年精美得多。

總經理認為這是一個該公司非常有優勢的業務,據稱,大老闆與某家國內航空公司關係很好,可以直接把對方的機載雜誌接過來。

其實,如果故事只講到這裡,聽起來也還算可以。但是,吹牛x這事兒呢,要懂得適可而止。總經理顯然沒摟住,繼續跟我講瞭如下的分析:

「我們最開始的時候,也不用愁客戶,大老闆的農機配件業務那邊,就有很多客戶需要登廣告。我們可以先從農機廣告做起。」

啥?

「您的意思是說,我們在很多高檔寫字樓和飛機上,有一本雜誌,然後,我們天天給那些地方的人看各種拖拉機的廣告?」

事實上,這句話我沒問出來,因為我在強忍著笑。

第二個業務,是當年剛剛開始高速發展的電商。他先是鄙視了3分鐘阿裡巴巴和淘寶,認為它們其實只是渠道比較強,其他的根本不行。然後提出了一個宏大的目標,原話是:「三年之內趕超阿裡」。最後,業務落地,做什麼方面的電商呢?農業機械電商!招我來,就是希望我能夠幫他們做一個「像淘寶那樣的網站」。

還好我當時沒喝水,否則肯定噴出來。

第三個業務,是人力資源服務,獵頭。

天啊,這哪兒跟哪兒?

最後,在對方「慷慨」的開出650元月薪之後,我表述「回去考慮一下」,撤了。

其實,這個故事裡面有一個很關鍵的點,就是公司擁有一個特殊的資源,即有能力將自己的直投雜誌投放到飛機上(我們暫且相信是真的吧)。其實,那個年代的直投雜誌大多製作水平都很低,只要招聘1、2名寫手,寫幾篇抒情類散文,寫寫游記,然後廣告招商即可。另外一個有利條件是,當年iPad之類的設備還沒問世,很多坐飛機的人,除了看書和聽音樂之外,真的沒什麼娛樂活動。這些都非常有利於機載雜誌的發展。

所以,這家公司如果專註於DM直投的製作和運營,未必不能發展。當然,登載拖拉機廣告是比較扯淡的,但是如果真的有渠道投飛機,完全可能以此招商,拿到更多的廣告內容。需要的只是一個稍微好一些的商務團隊而已。

但是最終他們很快就倒閉了(別問我怎麼知道的)。問題就在於,老闆什麼都想做。看什麼好,做什麼。

總結

雖然,所謂「多種經營」對於大型企業來說,是一種很常見的擴展生意的方法。前提是,大型企業家大業大,可以扛得住早期的投資和消耗。但即便如此,大多數的成功案例,也是要選擇與自己核心業務相近或有關聯的產業,以便於能夠延續自己的優勢,而不是從拖拉機橫跨到電商和人力資源服務。

另外,「追熱點」式的創業,我認為原則上也不是不可以。當年團購生意有「千團大戰」,後來絕大多數都倒閉了,至今當年的這種團購模式在主流市場已經不復存在,千團大戰的勝出者美團和點評合併了,轉向O2O;算不上勝出的拉手、窩窩團和糯米,有的最終關閉,有的趁亂賣給了百度,但也都賺了不少錢。

我們回頭看,即便是作為王者的美團,之前也並沒有做過電商類的生意(美團的創始團隊很久前曾經做過一個原創T恤的業務,但這個不算電商),靠模仿GroupOn起家,放在當時,也算是追熱點吧。

但是,不論是美團還是點評,還是其他的獨角獸,大多數在起步階段和高速發展期,都會專註於一件事情來做,很少有一次做幾件事情的成功案例。即便是字節跳動,看起來旗下有很多app,但核心依然是在做同一件事情,即算法推薦。

另外,並行業務太多,有時也並不體現在業務種類上,而是體現在具體事項上面。比如說,最近幾年的網紅健身房超級猩猩,其主要的訂單和獲客渠道是互聯網,但至今為止只有微信小程序一個平臺。其實作為一個約課工具來說,足夠了。但有一些機構,則一股腦的開發了小程序、iOS客戶端、安卓客戶端、Web等等平臺。實在沒有必要。

創業公司缺資源,缺錢,缺渠道,什麼都缺。所以更要把僅有的這些,砸在最有希望的事情上面,才有可能換來發展。

#相關閱讀#

創業公司的99種死法(1):商業模式不成立

創業公司的99種死法(2):創始團隊結構問題

#專欄作家#

劉涵宇,微信公眾號:產品經理劉涵宇(ID:uxcafe)。連續創業者,前騰訊高級產品經理,前騰訊學院講師,《解構產品經理》作者。關註並積極投身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的歷史進程,思考產品與商業,並寫一些瑣碎的感受。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